每一个春天都镌刻着五四的记忆;
每一代青年都勇立在时代的潮头。
一百年前
一群热血青年铸就了辉煌
百年后的今天
同样跃动着“后浪”们的身影
他们,斜杠、内卷,凡尔赛
他们,社牛、觉醒,爱跨界
……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金系青年”
揭开他们的专属关键词吧
“斜杠青年”刘京勇
重新拿起书籍,从头开始学习
在北京金融法院工作的一年,审三庭的刘京勇成为了“斜杠青年”。这个“斜杠”指的不是他又有了第二职业,而是指他在行政审判之外又学会了民事审判的技能,展现了一个金融法院人的多面手与综合力。
法院工作就像一个有着不同科室的医院,大家在各自的领域内负责不同类型案件的审理。刘京勇告诉小编,进入法院工作6年了,之前一直从事的是行政审判工作,对发送应诉手续、安排开庭,到草拟裁判文书,发送判决,行政审判业务他已经驾轻就熟。然而进入北京金融法院工作以来,审三庭除了金融行政审判工作以外,还负责民事申诉和审判监督工作,相关民事审判业务铺面而来,他只能重新拿起业务书籍,从头开始学习。信用卡纠纷、金融借款纠纷、委托理财纠纷,联系当事人、参加庭审、参与研讨,在参与这众多的民事案件的审理之后,他也逐渐成长为能在行政审判与民事审判中来回穿梭的“斜杠青年”,为金融审判的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内卷青年”耿瑗
从工作回归校园
可能工作了近十年的耿瑗自己也没有想到,她还能有机会重返校园。
我们采访耿瑗时问她:都已经工作这么多年了,为什么还想着回去读书?耿瑗笑着说,当年在学校的时候是抱着理论学理论,工作以后才发现,实践比理论要复杂得多,但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后,反而觉得理论绝对是实践的基础和导向。
她说自从调入北京金融法院工作后,接触到了大量的涉外案件,而北京金融法院结合金融活动国际化的特点和涉外案件量大的背景,成立了域外金融法治研究小组,对防止金融风险境外传导、金融长臂管辖适法阻断、反洗钱法及反外国制裁法司法适用等重要议题开展了研究。作为小组成员的她觉得自己的理论储备和英文水平都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了,正好国家法官学院与香港城市大学合作的“中国法官法学硕士项目”启动报名了,她就报着试试看的态度提交了申请,最后被顺利录取,她自己也很开心能够带着问题再去学习。
我们把耿瑗定义为“内卷青年”并不是说她在无效内耗,而是说她把学习当成了日常功课,把自我提升视为了必修课。其实耿瑗只是北京金融法院干警的一个缩影,在北京金融法院,像这样的“内卷青年”还有很多,正是有这些努力的“内卷青年”们,年轻的北京金融法院才会一天比一天成熟。
“跨界青年”冯海瑞
从“后方战场”转战司法一线
从中文专业到法律专业,从政工干部到法官助理,“跨界青年”冯海瑞迎来的不仅是工作身份的转变,更是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每一天,他都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各项工作当中。
“法官助理的工作事关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和我们的司法形象,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在和当事人谈话前,他总是提前一页页阅读卷宗,协助法官总结出核心焦点问题;在文书起草时,他总是认真搜索各类权威案例和指导案例,吸收借鉴优秀的审判思路。
在北京金融法院成立元年,身处“后方战场”的他收获颇丰,多篇文章和论文被北京日报、法治日报、《中国法治蓝皮书》等报刊刊载,并在全国法院学术论文讨论会中获奖。新的岗位上,身处司法为民的一线,他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主动加入了院内的大数据分析研究小组,和部门内的小伙伴一起在调研中深化学习,在总结中探索金融法治的规律,共同为金融审判和行业监管提供精准服务,贡献青春力量。
“觉醒青年”丁睿智
金一代的“本领恐慌”与“使命召唤”
北京金融法院成立时正逢“现象级”电视剧《觉醒年代》热播,剧里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壮阔历史,再现了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引发了丁睿智等青年干警的深情共鸣与理想感召。
作为“金一代”,丁睿智首先感受到的是“本领恐慌”。从刑事审判转变到纪检监察,再到现在的金融案件执行,岗位职责的转变是他的第一个挑战。金融审执工作,需要既懂法律,又懂金融,这是他的第二个挑战。身边众多审判业务专家和优秀的法官助理、书记员,更让他“恐慌”加剧。进入执行局以后,他不断学习强制执行理论和法律法规,整理属于自己的规范汇编,脑海中装的是如何打击“逃废债”、让善意文明执行理念落地、“执转破”有效衔接等实践难题。工作中,他经常与同事请教交流,为提高执行质效、破解”执行难“总结经验与智慧。
“金一代”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使命,对丁睿智而言,当下的使命就是寻找破解“执行难”的更优路径和方法,并为金融执行体制机制的探索和创新贡献力量。
“凡尔赛青年”孙衍婷
面对8位数案款时的淡然
在北京金融法院工作的一年,孙衍婷变成了“凡尔赛青年”。这个“凡尔赛”可不是炫耀,它印证的是每一个案件背后金融财务人的耐心、执着。
自从做了财务工作后,孙衍婷才真真正正明白了北京金融法院“案件多、标的大”的特点。她回想刚接触财务工作时,每次接到案款发还手续都会紧张一下,数0数到眼蒙圈。核算一遍不够,每一份手续至少要认认真真审核3遍才能过关,神经时刻绷紧、情绪逐渐烦躁。工作久了,她逐渐明白,这份工作不能急、不怕烦,每一笔案款都牵动着当事人的心,这份工作虽然很繁琐、容错率极低,但是很有意义。正确、高效地完成工作,是金融财务人的基本职责。如今再面对8位数案款时,孙衍婷很淡然,也能够耐心、细致的做好每一项工作。
“佛系青年”廖清顺
从焦虑到从容
从没接触过金融审判、没做过立案工作、也没有在窗口接待过当事人的廖清顺,在北京金融法院立案庭工作的一年里,逐渐成为了一名“佛系青年”。这里的“佛系”指的并不是“躺平”,而是历经了困难和挑战后更加从容和坦然的心态。
当我们采访到廖清顺的时候,他还能清楚地回忆起2021年3月19日,也就是挂牌成立后的第一天。那天一大早,廖清顺就紧张地等在了立案大厅窗口。从上午9点钟开始到下午5点,他陆陆续续接待了近20名前来咨询立案的当事人。虽然有过岗前培训,但面对各式各样的问题和部分言语激烈的当事人,他还是感觉身心俱疲。而这样的工作局面不是一天两天,而是持续了一整年。但在跟当事人的接触中,廖清顺渐渐发现,当事人有时需要的只是一种耐心的倾听、一句真诚的解释,只有将心比心,才能做好窗口服务工作。
如今,面对曾经让他“头大”的工作和当事人,廖清顺已经能够坦然应对。通过不断挑战自己的软肋,他终于摆脱了恐惧和焦虑,蜕变成了一个从容的“佛系青年”。
“社牛青年”张禾
从“微社恐”到金牌讲解员
“我是微社恐,被工作磨练成初生牛犊。”
在来到北京金融法院之前,张禾的工作场景主要在法庭上、电话里与当事人沟通和调解,在办公室与审判团队讨论案件,更多时间则专注在裁判文书、审理报告、案例信息中的字斟句酌。
来到北京金融法院之后的她,在政治部承担了教育培训、人才培养、高校合作共建以及对外接待讲解等工作。从业务部门到综合职能部门的跨越,除了工作内容、工作场景的新转变,还有思维模式、能力素质的新要求。对内组织教育培训、政策方案宣讲,对外与协同单位协调联络,通过第一次会面、第一通电话,就要建立良好的工作关系,展现北京金融法院干警的精神风貌。在对外接待工作中,作为一名讲解员,更是要通过她的娓娓讲述,向外界展现北京金融法院的“第一印象”,于谈笑间推动双方暖场破冰。伴随着金融法治协同机制建设的脚步,张禾也在一场场重大活动保障中经受历练,从最初的紧张、青涩,到如今的熟练、从容。
“社牛”不是站在社交中心的自我表达,而是处于不同的对话场景,面对不同的交流对象,保持分寸感、展现亲和力,“社牛”的背后还需要充分的准备,以及靠谱的执行力维持。张禾告诉小编,她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