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 你好,新融法人报到
北京金融法院 2022年08月03日 阅读次数:

与北京金融法院的初遇源于判决书。

2021年4月,为了修完实习学分,我报名参加了西城法院与学校合作的实习。报到当天分配实习庭室,我愣愣地看着同行的伙伴们目标明确,举手踊跃,侃侃而谈自己适合心仪庭室的各种优势,而我却没有偏爱的庭室,最终服从分配去往金融街人民法庭。

在金融街人民法庭,我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核对判决书,一个字一个字地耐心检查,挑出错别字与语句不通顺之处。每份判决书的最后,雷打不动的一句话——上诉于北京金融法院。法院名字有些生疏,从前好似没听过,这隐隐地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北京金融法院也在我心中留下了小小的影子

2021年7月,我顺利结束了在金融街人民法庭为期3个月的实习。暑期过后即将迈入大四生活,不得不认真思索未来去向。忽然间,实习时白纸黑字的判决书浮现在脑海,核对判决书时见过多次的“北京金融法院”几个字仿佛镌刻在记忆里,挥之不去。于是我想,不如报考北京金融法院。迅速决定以后,我开始在网上搜索有关金融法院的基本信息,才知晓这是一个新成立不久,被寄予厚望的法院,对它更添了分希冀与向往。

然而,直至招录计划发布,我依然有陷入纠结的时刻。比如,北京金融法院会不会不招本科生?招录信息发布当天我从澳门飞回北京,飞机一落地,便迫不及待打开excel表,紧张又兴奋。翻到北京金融法院那一栏,知晓专业与学历符合要求以后,我顿时松了口气。当然,这期间仍旧由于岗位仅招录一人而动摇过。

幸运的是,兜兜转转我依然坚持了暑期思索未来时的灵光一现,没有改变最初的决定。2022年4月,我实现了梦想,成为了一名“准融法人”。

4月中旬,我前往金融法院报到并正式开始实习。些许可惜的是,大多时候只能线上办公,少了些真实感与体验感。然而在这为数不多的时光里,依旧感触良多,比如,学无止境。共青团成立一百周年大会,我按照要求写了一篇相关的图片新闻,收到修改好的稿件后,发现不到五百字的篇幅被改了大半,只有零星几个句子是自己写的原话,顿时感觉有些不知所措。写学术论文时搜集阅读了大量文献资料仍觉无从下手,不停感叹书到用时方恨少。

新入职的我不熟悉法院事宜,连是否符合某项奖励的申报条件都一头雾水,总要各种询问,与同事确认了才笃定安心。就连看似简单不费脑的内勤工作也并非想象中的那般轻而易举,每天多次的疫情排查不能遗漏,转发信息要注重时效……再比如,换位思考。从校园到法院,一夕之间角色转变。从前所不理解,觉得毫无必要的“收到”二字好似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原来,简单的“收到”可以让发布消息的人感到安心;简单的“谢谢”可以让发放礼品的人感到暖心。

从上岸到现在,短短几月,工作中的种种不易可见一斑,一件小事的背后可能伴随着诸多需要周密思索、审慎决定的问题,需要准备多个预案才能保证万无一失。于是在不知不觉中我学会了包容无伤大雅的事物,并为曾经吐槽学校端午节发的粽子不是肉馅而是豆沙馅的深感抱歉。

感恩与温柔友好的同事们相遇,不辞辛苦教我这个小白;不厌其烦解答我的各种疑问。初来乍到的拘谨与不安渐渐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一起并肩作战的憧憬。我相信在金融法院美好团结的氛围里,一定能迅速成长起来的。

疫情两年有余,改变了大学生活的轨迹。毕业生们或许都经历过隔着校园门遥遥相望的日子,曾经只需带上身份证便可以随意出入大学校园听讲座,欣赏沿途风景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但我想,我们梦想不变、初心不改,依然脚步不歇努力奔向心中的诗与远方。

成为一名人民公仆,是儿时朦胧的念想,伴随时光的流逝逐渐成型笃定、扎根生长,终是开出了第一朵花。从新街口外大街19号到红莲南路59号院,挥手与过去作别,铭记“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拥抱未来,书写属于我们的青春奋进故事。

再见,北京师范大学;你好,北京金融法院!

附件:

推荐分辨率:1600*900及以上 推荐浏览器:IE10及以上版本、或 Chrome、Firefox浏览器

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 61306240

办公时间:上午 9:30-11:30 下午 13:30-16:30

移动端
版权所有:北京金融法院 京ICP备2001217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6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