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光手记 | 二十大之后 重温《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北京金融法院 2023年02月16日 阅读次数:

良书即益友,今明永如斯。读书,使人充实;读书,使人明智。展一卷书,游走其中,与人物交融,与心灵契合。北京金融法院“融光手记”栏目推出特别策划“读经典 畅心声”,持续分享干警们的读书心得。今日由立案庭法官助理宁帆分享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所思所感所想。

每次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都能将我带回史铁生笔下遥远的清平湾。那片土地对知识青年毫无保留的包容和接纳,孕育出了与贫瘠物质生活完全相反的丰富精神文化,而平凡的农民们通过勤劳的双手所创造出的世界,也让青年们深刻意识到人民性的意义所在。为了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理解一切为了人民中心思想的实质内涵,做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最近我又重温了这本书。

书中,不同的受访者,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详细地讲述了习近平在七年知青岁月中的种种经历,任何转述都不会比他们的讲述更贴切、生动、引人思考。

上山下乡的背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发出了“让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北京的知识青年纷纷响应、下乡知青。1969年,15岁的习近平离开北京,到陕北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知青。

上山下乡的经过——习近平和其他北京知青到了陕北后,才真正意识到当时中国农民的处境。陕北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粮食产量不足以养活当地老百姓,梁家河更是条件最差的地方之一。老百姓们过年都不一定能吃得上一顿白馍馍,最多的就是糜子面做的黑馍。每年春天,妇女们就会带着孩子出去讨饭,把口粮留给家里的青壮年劳动力,让他们忙春耕。习近平将当地老百姓吃水、烧柴、照明的困难都经历了一遍,还要学习干农活、适应农村生活,对老百姓的贫困状况,有了切实的了解和体会。他知道老百姓最缺什么、最需要什么、最期待什么,所以干活时从不偷懒耍滑,挣的工分也从一开始的6.5个工分不到,到后来挣满10个工分。担任梁家河村书记后,他还组织带领群众修道路、打坝淤地、办铁业社、建代销店、打大口井、发展沼气。在这个过程中,习近平对农民的感情愈发深厚,他认为自己就是一名普通的农民,是很光荣的事,而他的使命,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习近平离开陕北的时候,已经是最后剩下的极少数人之一了,大部分北京知青在下乡的前一两年,通过招工、当兵、上学、提干等方式,都离开了,只有习近平等极少数人坚持到最后。到1975年习近平获得群众推荐,领导批准,清华大学复审通过要去上大学的时候,所有的村民都自发来送他,习近平最后说他的“人走了”,但“心留在了这里”。

从政——习近平通过七年的知青岁月,为其治国理政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他走出去的那一刻,他就决定,如果有机会一定要从政,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办实事,为人民服务。清华毕业时,习近平的第一份工作起点是非常高的,他担任了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秘书,完全可以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他却选择了下基层,去河北正定县当县委书记。他说,“这次下去,干得好,将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事,也没什么”,毫无顾忌、胸怀坦荡。联想到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欧洲时,就“担任总书记有什么想法”这一问题对意大利外长的回答,“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短短八个字,毫无保留,重重地落在了每个人民心上。

为群众办实事,对于习近平来说,不是简单的口号,也不是被灌输的教导,而是早在陕北七年里,在和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挣扎着生存的普通老百姓牵手共度时艰的过程中,油然而生、铸入血液中的信念。

与习近平同年到陕西省延川县插队的陶海粟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让老百姓更多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领导人,不仅看到他们在台上作大报告的样子,也知道一点儿他们的酸甜苦辣和内心世界,应该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题中应有之义”。读完本书,我切实地感受到了我们的领导人更立体、更生活化、更有血有肉的一面。

七年的知青岁月,件件小事拼凑在一起,饱满而又立体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既“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的青年人形象。作为一名年轻同志,我更加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青年人的寄语,在青春之路上,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同时作为一名北京金融法院的青年干警,我也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时刻激励自己,做好审判工作,充分发挥好基层干警的螺丝钉作用,不负党和国家,不负人民,努力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附件:

推荐分辨率:1600*900及以上 推荐浏览器:IE10及以上版本、或 Chrome、Firefox浏览器

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 61306240

办公时间:上午 9:30-11:30 下午 13:30-16:30

移动端
版权所有:北京金融法院 京ICP备2001217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6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