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宇翔是2024年度法治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法院办案标兵、人民法院党建工作先进个人、2023年度人民法院十大亮点人物、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北京法院为民榜样……
面对这样一名负有盛名的法官,当记者尝试走近他,走进他工作和生活和生活的场景,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如此纯粹的人。在这些荣誉和光环之下,没有声名的负累,没有演绎出的完美,他只是在年复一年的耕耘中,以匠心超越了平凡,以执着成就了专业,以真挚的热爱跨越了生命的关隘,以坚定的信仰奔赴法治的山海。
“实干家”与“理论派” “理论派坐书斋,实干家上法台”,在法律人通常的印象里,“理论派”与“实干家”似乎有着泾渭分明的特质。但是在丁宇翔身上,这两者却相融相成为一体,他是深谙“法理”的实干家,又是不在“书斋”的理论派。“确实很难说哪个更像他”,金融法院孙兆晖法官说,“他就是像学者一样学,又像法官一样干。” 时间回溯到2017年。这一年,中国互联网治理建设的顶层设计逐渐清晰,《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也正是在这一年,一件“小案”进入了丁宇翔的办案系统,开启了他对互联网治理法治路径的孜孜探求。 这个案件起因,是庞先生收到的一条诈骗短信,虽然庞先生当即识破了这个骗局,但让他感到惊讶和气愤的是,诈骗短信中竟然准确显示了自己所乘航班的起飞时间、降落时间、机场名称等详细信息,也就是说这些个人信息已经被一览无余地泄露给了诈骗分子!到底是谁“出卖”了自己的个人信息? 庞先生一气之下,将购票网站“去哪儿网”和承运人东航公诉至法院,以泄露个人信息为由,要求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000元,但他的诉讼请求未能到一审法院支持。案件进入上诉程序后,由丁宇翔担任主审法官。 接到这个案件后,丁宇翔敏锐地认识到,虽然这个案件的原告仅为一人,标的仅有千元,但在大量个人数据被漠视、泄露甚至非法利用的背景下,这个案子是人民群众通过司法途径打响的“隐私保卫战”,是保护个人信息不受侵害的“维权宣言”,必须用心把这个案件办好。 如何在大数据时代的网络环境下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这个“小案件”中折射出的时代“大问题”,就像一个不能消逝的问号,时时刻刻充斥在丁宇翔的脑海中。在一个等待合议的间隙,丁宇翔又见缝插针地研读起《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 “您还在琢磨那个千把块钱的案子呢?”一位同事问道,“互联网上信息到处飞,我也几乎每天都接到推销、诈骗的电话和短信,这能有治吗?” “有治”,丁宇翔法官认真地说,“海量的个人信息掌握在平台电商手里,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虽然这只是个千把块钱的小案件,但就是要通过这个案件告诉他们,经营中获取的信息不能只作为红利去‘吃’,更要作为责任去‘治’!” 在当时的法律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路径还不完全清晰的情况下,丁宇翔做了大量学术和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他详细查证案件事实情况,结合案件发生前后东航和去哪儿网被多家媒体质疑存在泄露乘客信息的背景,最终判决认定东航和去哪儿网存在泄露庞某某隐私信息的高度可能,判决东航和去哪儿网承担相应责任。 他在判决中论述道,在对个人信息进行保护的思路上,各国有不同看法,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立法例,我国法律界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思路也存在争鸣。然而,“专业的争鸣本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权利保护的实践,如果因为专业争鸣未能达成共识就放弃对民事权益进行保护,岂非本末倒置?因此,无论对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思路有如何的分歧,都不应妨碍对个人信息在个案中进行具体的保护。” 虽然案件审结了,但是丁宇翔法官以法为盾、保护人民群众个人信息安全的努力并没有停止。2018年1月,丁宇翔撰写的文章《公民个人信息保护路径之探析》在《法治日报》发表;同年4月,《用法治守护隐私安全》一文刊载于《人民日报》;同年9月,他在《人民日报》再发一文,并在标题中鲜明地发出法治的呼吁——“虚拟网络也要有真实的权利边界”。 他对个人信息保护的理论研究也持续深入,“互联网平台治理规则之司法创制”“跨越责任鸿沟——共享经营模式下平台侵权责任的体系化展开”等多篇理论文章被收入《中国应用法学》《清华法学》等法学核心期刊。 2021年7月,丁宇翔撰写出版独著《个人信息保护纠纷理论释解与裁判实务》,适逢我国加快《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进程,专著一经出版,即被广为传阅,深受业界赞誉。目前这本专著已修订第二版,成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实务与研究领域的重要著作。 由一个案件始发,从“小”到“大”,从“案”到“治”,从司法实践的精耕细作的到法学理论的精研覃思,这是一名法官的思维进阶,也让我们得以窥见,一名专家型法官是如何炼成的。 参加工作以来,丁宇翔在法学领域先后出版2部独著、8部合著,并在多个法律核心期刊发表专业学术文章70余篇。 “法律人”与“技术控” 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也是复杂而精细的技术,尤其是对于金融案件来说,既要在案件事实中辨明是非,也要在裁判结果上精算毫厘。丁宇翔深知,做好金融司法的“工匠”绝非易事。 复杂案件能“钻”,重大案件能“扛”,是身边同事对丁宇翔的一致评价。但是从“深研法律”到“钻研技术”,从“业务骨干”到“技术担当”,还是让很多同事每每讲起,都钦佩不已。 2020年11月,东方网力公司因未按规定披露对外担保事项、重大合同等信息证券虚假陈述行为,被中国证监会给与行政处罚。顾某某等200多名投资者在东方网力公司实施上述虚假陈述行为之后买入东方网力股票,因股价连续下跌遭受损失并集体维权,将东方网力公司诉至法院请求赔偿损失。 对虚假陈述这一严重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多发行为,丁宇翔依据《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和倾斜保护金融消费者和中小投资者的立法精神,依法做出了顾某某等200余名中小投资者利益应当得到优先保护的价值判断,织牢“首恶”和“帮凶”的法律责任之网。作出了“赔不赔”的判断,接下来的难题在于“赔多少”,这是东方网力案争议的“焦点”,也是证券虚假陈述这一类案件办理中,长久以来未能打通的“症结点”。 在跌宕起伏的股市上,股票价格的下跌除了受虚假陈述的影响,还受到证券市场风险、证券市场反应、内外部经营环境等其他因素的作用,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在确定赔偿范围时应排除其他因素对股价的影响。但是这些因素多元、复杂交织,如何精准确定投资者的损失? 面对这一长期困扰司法实践的难题,丁宇翔又一头“钻”了进去,并且一路深钻,直至碰到技术的“硬壁”。“当时真是感觉很难”,丁宇翔说,“我是解决法律问题的,解决技术问题是完全陌生的领域。但这是金融案件办理中的‘真问题’,不解决这个问题,我心里是过不去的!”他没有“碰壁而退”,而是“破壁而行”,凭着一股钻研的劲儿,坚定地向技术问题“开刀”了。 他发现,在计算投资者具体的损失时,传统的“同步指数对比法”并没有考虑证券市场风险之外的因素,在认定损失的精准性上存在漏洞。“这样核算出的结果并不公平,这个‘漏洞’必须补上,司法裁判才有权威!”丁宇翔暗下决心。 “咱们庭长最近在走‘技术派’”,耿瑗法官半开玩笑地抱怨道,“他研究的问题我越来越听不懂了。”那段时间,丁宇翔多次向专业的损失核定机构请教,与统计、金融、计算机等专业人士进行交流研讨,自己也对金融的资产定价模型做深入的学习研究,并开始筹划推动建立更加科学的损失核算模型。 丁宇翔带领院内团队集体“烧脑”,日夜“鏖战”。“当丁宇翔提出,把司法审判因子与金融行业因子相结合,直觉对我说‘这将是一项创新’,但理性告诉我‘这也太难了吧’!”参与技术研发的李彦征回忆说。 几个月的时间里,丁宇翔带领团队与专业的损失核算机构以及高校反复论证研讨,丁宇翔不断从法律层面提出问题和漏洞,由专业的核算机构从技术上解决问题和漏洞。最终,在丁宇翔的牵头推动下,由专业损失计算机构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风险管理中心联合研发的“多因子迁移同步对比法”从技术层面最终落地。“这一方法剔除了与虚假陈述无关的证券市场风险因素和证券市场风险之外的其他因素对股价的影响,可以显著提升核算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各位专家在参与论证时,对这项创新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一项非常有实践意义的创新,是体现裁判智慧的技术成果!” 技术成果投入运行后,东方网力案成为首例适用“多因子迁移同步对比法”的案件。案件一审宣判后,200多名投资者无一上诉,被告也服判息诉,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这让丁宇翔十分欣慰:“能让原被告双方、几百名当事人都服判息诉,是我最期盼的结果!” “谦谦君子”与“中流砥柱” 有彼君子,温其如玉,志可砺金。在同事们眼中,丁宇翔儒雅而温厚,宽和而近人,一言一行无不合中大家认知的君子之风。而作为庭长,工作中的他严谨而睿智,坚毅而果敢,在大案要案和急事难事面前,总能成为全庭干警的“顶梁柱”。与他日常相处,如沐春风之暖;与他攻坚重任,如起劲风之强,“君子之风”与“干将之风”在他身上,就这么毫不违和地相逢交汇在了一起。 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对于庭室的每名同志,不管是法官的发展、助理的入额、书记员合同到期后的续期,他都时时放在心上。对于一些关键的时间节点问题,他甚至比干警本人都上心。他说,作为庭长,最大的业绩就是能够培养更多人,让每个人都有所发展、有所成就。 与丁宇翔同在同一个庭的法官李方介绍:“丁庭常常给同事们提供机会,比如有人邀请他参与重要课题、参加学术论坛、录制电视节目,丁庭觉得哪位年轻同志适合,就推荐他参加,让每个人都有提升能力、展示自己的机会。我从2008年进入法院,见过许多好领导,丁庭长是其中最会培养人的领导之一。” 君子躬行,薄责于人。在丁宇翔的部门,干警总能放下顾虑,放手工作,有什么好的想法都能大胆尝试,不会有瞻前顾后、束手束脚的感觉。他定目标,定任务,定原则,定时限,不太干预具体工作执行。可是,一旦碰到问题,丁庭长就是大家的坚强后盾,带着大家明确堵点,研究方案,甚至直接上手处理解决。部门干警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有我在呢,你怕什么呀!”丁宇翔带着大家办案,调研,有热情,有章法。大家都说,在丁庭长身边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心里不觉得累。 “丁庭长打破了我对领导的刻板印象,”书记员王新子说,“他一点领导架子都没有,疫情期间我们加班的时候,丁宇翔担心大家因开庭等工作而误过饭点,经常自己推车去食堂给大家取好盒饭。”这一口热饭,就是一份温度的传递,让最简单朴素的关爱,暖进了每一名庭室干警的心中。
君子不惧,以重任行畏途。丁宇翔承办的案子中,已经数不清有多少疑难复杂的“硬骨头”,在这些案件背后,也无法历数他付出的艰辛。担重任,行远道,是他近二十年法官生涯的状态;不畏苦,不惧难,是他始终坚持如一的心态。 丁宇翔办理的某虚假陈述代表人诉讼案,涉及到的当事人之多、被告数量之多、案情之复杂、索赔金额之高,在当时都是前所未有的。2500多名投资者的登记和参加诉讼,是投资者维权面临的高昂成本,也成为推进案件审理中的现实难题。“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丁庭长都从不退缩。”法官助理吴银娇说。 丁宇翔提出,要搭建一个在线平台,当事人可以在平台上完成诸多诉讼事项,“如此以来,当事人维权的通道就能打通了,案件办理的阻碍也会畅通了!” 他带领全庭法官,发起了一场集体攻坚的“战役”,目标就是把投资者维权的“难路”变为“通途”。在技术保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这个在线平台仅用3个月就落地完成。2500多名投资者通过该平台完成了登记,提交了诉讼材料,推选了代表人,免去了往来的奔波,也推动了审理的进程,实实在在节省下了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在丁宇翔的推动下,北京金融法院基于该平台逐步探索形成了“双轨双平台”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已经为12000余名投资者在北京金融法院诉讼提供了便利。
“大专家”与“门外汉”
丁宇翔与妻子在同窗共读中相遇相知,结成眷侣。在二人的悉心教育下,儿子勤学上进,三口之家温馨而和睦。在朝夕相处的家人眼里,离开了工作的专业领域,浸入平凡生活的柴米油盐,丁宇翔似乎便没有太多“专家”的气质了。 在儿子眼中,他“专”得有些单调。周末带儿子去辅导班,丁宇翔都会带上自己的“标配”——笔记本电脑。儿子到辅导班的“教室”上课后,家长等候区就成了丁宇翔的“自习室”,一个角落,一几一椅,一台电脑,他便完全沉入读写思辨的空间,任身边步履嘈杂,交谈声喧,也充耳不闻。 “每次爸爸带我上辅导班,都是我在上课,他在上班。”儿子说。 “说起来很惭愧,”丁宇翔不好意思地讲道,“有些家长会陪孩子一起上课,而我一直是个没踏进过教室门的‘门外汉’。” 丁宇翔也很少带家人出去旅游,在他的印象中只有两次,其中一次还是在接到医院十一个月的“生命通牒”之后。 2021年11月30日,丁宇翔拿到了体检报告单,“肺部恶性肿瘤”几个字像一把刺进生命的无情尖刀,瞬间把他推向一片黑暗的恐惧和茫然。“我大概还有多长时间?”沉寂半晌,他问医生。“您这样的情况,”医生看着还很年轻的丁宇翔,话语间带着不忍和沉重,“一般大约11到13个月吧。” 确诊后十多天的时间,惶恐、担忧和焦虑的情绪一直萦绕不去。“我回忆了很多事,想到了我的父母,我的爱人,还有我的工作。”但丁宇翔没有放任自己沉浸在痛苦中,他以坚强的内心和坚韧的意志,硬是在命运笼垂到人生的黑暗幕帘上撕开了一道缝隙,让阳光重新照进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丁宇翔的乐观豁达也终于感染了深爱她的妻子,在坦然面对病情的日子里,一家人的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相依相伴在一起。 病休的那段时间,除了药物治疗,医生也为他开出了一些“精神药方”,建议丁宇翔培养一些兴趣爱好,比如弹弹吉他,养养花草,尽可能保持心态的闲逸和精神的愉悦。丁宇翔以他一贯的认真劲儿“谨遵医嘱”,真去买了一把吉他,还报名了家附近一个吉他培训班的试听课程。 但是在妻子眼中,他“学”得有些笨拙。作为一名审判专家,在卷帙浩繁的法律条文间跳转,是工作中最普通不过的日常,而在吉他的六弦中切换,对丁宇翔却是莫大的挑战。经过几次课程,有的学员已经可以弹出悦耳的和弦,而他手中的吉他还是错杂难驭,反复尝试的《小草》也终未成调,又过不久,那把尚且半新的吉他就被束之高阁了。 吉他“药方”未能起效,丁宇翔便思忖再换个方子试试,于是阳台上摆满了花花草草,窗前芳菲,秾艳盈枝,婆娑花影,悦目怡情。然而好景未长,他照顾的花有的香销红褪,有的焜黄叶衰,妻子便取笑他,写法学文章能“落笔生花”,真养起花来,只剩得“枝上残花”了。 “说起养花,也是无奈呢,到底还是个门外汉,”妻子说到这里,不禁哑然失笑,“十几种花儿,也养了些许日子了,可是除了绿萝、牡丹和美人蕉,其他那些花儿,他连名字都叫不上来!” 在亲人眼中,他“爱”得有些倔强。其实不管吉他还是养花,丁宇翔感觉自己无论如何勉强自己,似乎都提不起兴趣,“药方是很好的,可是我自己没有‘药引子’。”丁宇翔说。随着培养新爱好的几番努力宣告失败,他真正的热爱,却像被封锁在心底的深流,越想收紧河道,越是激荡奔涌,甚至会无意识地泉汩而出。有时,他原本上网想搜索一些治疗自己病症的信息,但是没过一会儿,便又不自觉地搜起了法律文献…… 病休后的第6个月,丁宇翔决定“违背医嘱”,重新拾起法律书籍,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期间,他撰写并发表在《中国应用法学》的专业文章《证券发行交易场景下个人信息规则的适用约束与司法调适》也获得同事们纷纷转发、点赞。丁宇翔说,是这篇文章救了他的命,让他在最难的时候忘记了病痛,专心做一件喜欢的事。 身体稍微好点,他就想往单位“跑”。治疗期间,他回院开庭4次,审结各类案件20余件,参加线上合议、法官会议20多次。在化疗后依靠拐杖才能行动的情况下,坚持完成了北京金融法院1号案长达4个小时的第二次庭审。 病休后的第9个月,丁宇翔的各项身体指标越来越好,“我感觉我又可以了!”他正式向院里提出了返岗申请。“院领导并不同意他返岗,但是宇翔非常坚持。”时任审一庭副庭长孙兆晖说,“领导就反复叮嘱我,如果宇翔回来,一定要‘保护好’他,千万不能过劳。”妻子说:“我一开始是不同意他回去上班的,但我又太了解他了,他就是一个宁可‘战死’在法庭上,也不愿意躺在病床上的人。” 因热爱而倔强的灵魂,在经历命运和生活的考验,依然选择热爱。如今46岁的丁宇翔早已打破“13个月的魔咒”。他虽两鬓斑白,面容瘦削,但浓密的眉毛下,那双眼睛依旧是坚毅而明亮的。“我可能真的是从骨子里头就是喜欢法律,我可以为法律这项事业奋斗、乃至奋斗终身。”丁宇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