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暑期涉未成年人的金融诈骗案件高发,为共同推动普法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增强防骗“免疫力”,9月4日,北京金融法院执行局李林强法官受邀走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小学定福分校,以“守护财富安全,远离金融诈骗”为主题,为即将开始新学期生活的该校七百余名同学讲授了一堂生动的“开学第一课”。
活动中,李林强法官结合现实生活中的针对未成年人的诈骗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介绍了目前不法分子常用的针对未成年人的诈骗手段,教导孩子们警惕四类“狡猾小蛇”——网络购物诈骗、网络游戏诈骗、假冒熟人诈骗、中奖诈骗。
在网络购物诈骗中,骗子通常在网上发布价格极低的商品信息,吸引孩子付款后,要么不发货,要么寄出质量极差的假货。有同学看到便宜玩具后付款,结果卖家失联,财物两空。
在网络游戏诈骗中,骗子往往声称可低价出售游戏装备、游戏币,或代练升级,收钱后立刻消失;还会发送所谓“福利链接”,点击后可能导致手机或电脑中毒,个人信息被盗,造成财产损失。
在假冒熟人诈骗中,狡猾的骗子会想尽办法套出部分个人信息,冒充家长或朋友来电、发信息,谎称家人出急事,要求立即转账。
在中奖诈骗中,骗子通过短信或电话通知“中奖”,奖品丰厚,但需先缴纳手续费或税费,然而付款后既无奖品也追不回钱款。
随后,李林强法官为同学们总结了防范这些金融诈骗的四大“超级武器”。
第一招,牢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凡号称不劳而获、免费赠物或轻松赚大钱者,多为骗子。
第二招,姓名、年龄、学校、家庭住址、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银行卡号、密码等个人和家人的隐私信息不向陌生人透露,即使是熟人询问也需先与爸爸妈妈核实。 第三招,不明来历的链接、二维码不点击、不扫描,以免手机或电脑中毒,导致信息泄露和财产损失。 第四招,收到可疑信息或电话(如中奖、转账要求等)时,第一时间征求家长、老师的意见,必要时拨打110报警处理。
在互动问答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参与,化身“反诈小斗士”,一一识破骗局,展现出扎实的反诈本领。
活动结束后,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附属小学定福分校的师生纷纷表示“开学第一课”案例生动、紧密贴合实践,使学生们提升了法治意识,掌握了实用的反诈技巧,受益良多。今后将进一步加强与法院的合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进校园活动,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