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亮相服贸会!北京金融法院与市工商联联合发布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北京金融法院 2025年09月14日 阅读次数:

9月14日,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北京金融法院与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联合在金融服务专题专属会议区举办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此次发布会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金融司法服务”为主题,系统发布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机制成效及12个典型案例,展现首都金融司法与行业协同护航实体经济的创新实践。


发布会上,北京金融法院副院长薛峰通报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的工作成效。该工作室成立于2022年7月,是北京金融法院与北京市工商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营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重要指示精神,立足现代金融和当下经济共建的法治协同平台,共引入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多领域19名专家调解员。截至2025年8月,工作室已妥善处理案件212件,涉及标的达311亿元,履行到位192亿元;帮助50余家民营企业纾困解难,保障10余万职工就业,维护230余万投资者权益。其创新实践填补了北京市在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中破产前程序子指标的空缺,入选全市首批20个营商环境改革创新案例及本次服贸会金融服务专题“北京服务”案例。

薛峰强调,工作室围绕“信用、信心、恒心”:在信用修复上,通过“活封活扣+精准评估+企业自救+投融资他救”模式,帮助企业重建金融信任;在信心提振上,聚焦产业链护航与新质生产力企业,如为新能源企业争取宽限期、引入战略投资;在恒心保障上,以专业化司法协同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个案纾困”升级为“产业链风险治理”。


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一级巡视员林为民介绍,北京市民营经济市场主体现已超过250万户,其中私营企业约205万户、个体工商户约45万户,是全市经济微观基础的最大主体,吸纳了6成左右的就业,贡献了超过30%的地区生产总值,是全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作为民营企业的“娘家人”,市工商联与公检法司等10部门合作,创建全国首家民营企业产权保护社会化服务体系,形成市区两级“1+16”全覆盖的体系工作网络,为民营企业提供综合性法律服务8.9万次。其中,与北京金融法院共建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是核心载体。

林为民表示,目前,工作室2.0版已实现从“执行端”向“立审执破”全流程延伸,通过专家调解员精准匹配行业需求,推动40余起产业链纠纷实质性化解。同时,市工商联创新“法律助企调度会”模式,今年以来已为21起股权纠纷、融资租赁争议等提供专业研判,实现了“专业服务、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促进和谐”的目的。


北京金融法院执行局局长雷运龙发布了12个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涵盖新能源、文旅、科技、绿色环保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司法对“注重调解”“活封活扣”“执破衔接”等机制的具体创新,呈现四大特点:

以和为贵促共赢,如某文旅企业与金融租赁公司纠纷中,法院利用黄金假期宽限期促成调解,帮助企业“蓄水养鱼”;修复信用增互信,如某光伏企业陷入债务危机,通过“活封活扣”保障正常经营,3个月内引入投资还清7亿元欠款;系统思维解难题,如处置某科技公司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时,采用“整体拍卖”方案,溢价160%实现多方共赢;创新方法破困局,如某保理合同纠纷中,通过“调解+执行+判决”组合拳,为民营企业减负3000余万元。


每个案件的办理不仅关乎一纸判决的兑现,更关乎一个企业的生死、一个产业链的发展和数百个家庭的生计。面对具有挽救价值的企业,耐心细致地深入调研,合理把握办案节奏,关键时刻帮扶一把,给其以重生发展的机会,得到的就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创新发布环节,执行局法官刘辉分享自己办理的光伏企业案例,强调“活封活扣”等措施为企业留足生机,诠释“慢就是快、细就是活、和就是生” 的实践心得。


北京金融法院审二庭副庭长李默菡分享保理合同纠纷案处理经过,通过 “调解优先 + 执行前移 + 判决终局”,让民营企业轻装上阵,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法官江锦莲介绍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光伏 2.0 版”案例,通过信任化解23.9亿元纠纷,避免连锁诉讼,彰显司法对市场信心的呵护。


专家调解员苗谦,北京市人大代表、专家调解员齐清分享表示,行业视角的介入让纠纷化解更贴合市场规律,工作室机制实现“司法+行业”协同增效,为企业纾困和产业发展注入专业力量。


此次发布会是北京金融法院不仅展示了法治协同优化营商环境的“北京经验”,更传递出司法护航实体发展的坚定决心。

人大代表卜玉龙、杨中春,40余位专精特新企业及多行业商会代表,专家调解员、北京金融法院人民陪审员,来自中央、市属媒体代表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共同见证首都金融司法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成果展示,现场反响热烈。


人大代表说


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卜玉龙


本次发布会聚焦优化营商环境,系统展示了北京金融法院与市工商联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协同护航民营经济的创新实践和显著成效,体现了司法的高度与温度。一系列典型案例充分体现了金融司法在修复企业信用、稳定市场预期、助力企业纾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彰显了以发展为导向的审判理念,实现了政治效果、法治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真正把“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落到了实处。这种“司法+行业”协同治理模式,为全国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北京经验。


北京市人大代表,民进北京市委委员、丰台区副主委,海绵城市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中春


发布会聚焦金融司法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令人印象深刻。北京金融法院立足审判职能,创新运用“活封活扣”“信用修复”等柔性司法方式,在依法保障金融债权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影响,帮助一大批有发展前景的民营企业渡过难关。这些举措精准回应了民营企业的司法需求,也保护了金融企业的财产保值,是司法服务高质量发展、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体现。



扫码下载典型案例

fc9f929535f29603ea8fa63c2764eeff.png

附件:

推荐分辨率:1600*900及以上 推荐浏览器:IE10及以上版本、或 Chrome、Firefox浏览器

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 61306240

办公时间  上午:9:30-11:30 下午:13:30-16:30

移动端
版权所有:北京金融法院 京ICP备2001217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06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