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夏日、高温、密闭仓库,三千多辆叉车堆叠如山,编号难辨。案外人设备混杂,还要提防标的物被转移,北京金融法院的执行法官们远赴宜兴,在这样的高压现场如何精准保全?511辆叉车跨省协作怎样破局?一起来看这场高温下的保全行动。
本期《法治中国60分》特别节目邀请北京金融法院执行局副局长张守国、执行局法官李林强两位嘉宾,一起为我们讲述这场高温下的执行。
主持人:
这起案件情况的确紧急,请法官们介绍一下当时的情况。
张守国:
这是一件保全案件。我们为了避免被保全人转移财产,需要第一时间将被保全财产予以查封。 李林强: 接到申请人电话时,申请人说 “被申请人可能正在转移设备”,这起融资租赁合同纠纷案,涉案的 1500 多辆叉车关系着申请执行人1.7亿元的权益,一旦转移,后续执行难度会成倍增加,我接到电话后,立刻向雷运龙局长进行了汇报,雷局长指示,必须立刻行动。
在开展这场异地执行工作时,执行法官们刚一着手便直面一项严峻挑战。
主持人:
听说现场环境特别复杂,张副局长,您能给我们描述下仓库里的情况吗?这应该是大家首先遇到的困难吧?
张守国:
执行现场在异地,我们不熟悉周边环境。本案又是保全案件,对被保全人情况的了解也有限。这给执行工作的开展带来不确定性。存放保全标的物的仓库有两个,分别有足球场那么大。仓库完全密闭,没风扇,没有电灯,窗户打不开,进出的门也只开了一个。仓库里的温度最高时候达到40 多度。 主持人: 也就是说我们在到达执行现场之前,其实是完全不知道现场存放叉车的环境的吗?李林强法官,您当时有没有发现特别棘手的情况? 李林强: 情况确实非常棘手。我带着法官助理、法警第一批到达现场勘验。麻烦的是,案外人的设备和我们要保全的标的混在一起,我们需要在现场的三千多辆叉车中找到哪些是需要查封的。叉车有的摞到 3 米高,好多设备编号被灰尘盖得看不见,得蹲在地上用矿泉水沾抹布一点点擦。旁边还有工人作业、学员练车,被申请人态度还很抵触,稍不注意就可能影响案外人经营,还得时刻提防标的被转移。 主持人: 张副局长,这么复杂的情况,咱们是怎么一步步推进的呢?当时团队第一时间做了哪些部署? 张守国: 听取本案的相关情况汇报后,我院院长张雯立即组织召开协调会,就本案执行的难点以及应注意和防范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详细的研究和部署,为案件顺利执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确保万无一失,我们第一时间与宜兴法院进行了沟通,请求协助。 主持人: 看来既有二位在现场进行实际操作,同时也有后方大本营作为智囊团。听起来跨省协作也在这次行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李林强: 是的,我们现场勘查后发现,仅靠我们8名干警很难高效完成任务。宜兴法院执行局特别给力,当即从繁忙的工作中抽调了8名干警支援我们,还提供了设备。等于为我们打通了 “绿色通道”,原本以为要 “大海捞针”,有了兄弟法院和当地派出所帮忙,效率直接翻倍。 主持人: 科技手段在这次行动中有没有发挥作用?我听说咱们用到了无人机? 张守国: 当时叉车为了精准掌握仓库布局和叉车堆放情况,我院法警队赵俊杰操作无人机对仓库进行了全方位航拍,尤其是那些叉车堆叠的盲区、不好攀爬的区域。全程录像的画面可以实时回传到我院执行指挥中心。薛峰副院长在指挥中心结合现场情况实时远程研判、指挥,确保了执行过程的规范性,提高了执行效率。 最后从三千多辆里精准查封了511辆,原本计划四天的任务,一天就完成了。那一刻,感觉我们的努力没有白付出,当事人的权利得到了保护。申请保全人对我们法院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这场惊心动魄的执行行动展现了金融法院执行干警迎难而上的专业素养。北京金融法院正以党建引领、机制创新和科技赋能,铸就守护金融安全的钢铁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