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一级案件接连不断,数百页财产线索,上百名当事人执行,难度可比过五关斩六将。面对房产、股票、知识产权等复杂标的,北京金融法院如何打破时间困局?又是怎样依靠机制创新和司法拍卖追回百亿资金呢?
本期《法治中国60分》特别节目请北京金融法院执行局副局长张守国、执行局法官李林强继续为我们讲述这场高温下的执行。
主持人:
北京金融法院的执行局的工作是有很多特点的,在您看来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
张守国:
这么说吧,如果把执行比作马拉松,那么北京金融法院的执行工作,不仅要跑马拉松,还要“负重前行”。截止到7月底,我院的首次执行案件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40%。简单说,就是“案多”。
李林强:
除了“案多”,还有“案大”。“案大”有三层含义。第一,金额大。我们首执案件的平均标的额是1.21亿元,是全市平均的21.6倍,是全国平均的86倍。第二,财产体量大。一个案子动辄几十页、上百页财产线索,机器设备、股权、知识产权、采矿权,什么都有。第三,当事人数量大。一个证券虚假陈述案件,申请执行人可能成百上千,光发还案款就得好几轮。
主持人:
听着就头大。那执行起来,是不是也得“过五关斩六将”?
张守国:
没错,这就是“案难”。涉案财产体量大,从查封、评估、处置到交付、腾退都比一般案件复杂。就本案来说,这仅仅是对案涉财产进行查封,到最终完成变价,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主持人:
面对这么多困难,李法官您觉得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李林强:
其实最大的挑战是时间。对当事人来说,早一天拿到钱,企业就可能早一天“回血”;对我们而言,每一个“四难”背后都是无数通电话、无数次沟通、无数次出差。
主持人:
那你们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机制能够保障每一个案子都能够执行到底呢?
李林强:
一句话,我们靠“党建引领+机制创新+科技赋能”。我们这次保全行动,有效运用“支部进团队”党建工作方法,主管院长薛院长和雷局长都是下到我们执行团队,在我院执行指挥中心坐镇指挥,牢牢把握执行进度并进行现场指导,同时,还指派具有丰富现场执行经验的张副局长,下到我们团队,帮助我们这个年轻的执行团队积累经验,迅速成长,独当一面。 给您举六项“创新机制”,个个都有大效果。我先分享其中三个:第一,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室。我院68件大案,通过该项工作机制,累计执行到位180亿元,保住了10万职工的饭碗、230万投资者的权益。第二,我院首先跟中国结算三家分公司联网,实现“证券线上查扣冻”,法官鼠标一点,就能实现股票冻结和过户,出差少了,债权到账快了,当事人也满意了。第三,全流程一体化保全。我们把“保、调、立、审、执”串成一根绳,前端一保全,后端少执行,矛盾化解在“吵架”之前。
张守国:
还有另外三项“创新机制”我和大家分享。一是小额速执团队。案子一到,专人快办,简案跑出“加速度”,难案留下“精装修”。二是“三向协同”化解异议。去年案外人异议案件下降82%,被市高院评为“微创新最佳示范”。简单说,就是“治未病”。三是“预+”执行机制。具体包括预罚款、预拘留、预限制出境等,贯彻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给予被执行人或相关主体改正错误的机会。
主持人:
听到了二位介绍了这么多金融法院的执行工作之后,我就觉得我们法院的执行工作特别的硬核,不知道我们的法拍是不是也是这么的硬核呢?
李林强:
一句话总结——“大标的多、复杂程度高”。很多案件涉及的财产类型复杂,除了传统的房产、土地,还有股权、股票,以及知识产权、采矿权等。
主持人:
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金融法院拍卖物的估价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
张守国:
2025年1月起截止今日,我院拍卖物涉及评估价近240亿余元,其中价格最高的单品拍卖物评估价近40亿元。
主持人:
听起来,法拍市场还挺“红火”的!
李林强:
是的,主持人,我院在某银行执行某科技公司一案中,我院于2025年7月在某司法拍卖平台对被执行人某科技公司持有的某药业公司的股票进行司法拍卖,上述股票的评估价为5亿余元,成交价为10亿余元,溢价率高达50%。
张守国:
建议要提前做好功课,仔细阅读拍卖公告,了解拍卖标的物详细情况。例如,对于拍卖的房产,要了解清楚占有情况,税费负担情况,对买受资格是否有限制等。
主持人:
感谢二位的分享!